在吉林省伊通縣東尖鄉(xiāng)新建一個雙孢蘑菇基地,日出雙孢菇2噸以上,投資著是一位高級經濟師,自己打破了鐵飯碗,成就了一番產業(yè)。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黃劍老師從日本留學歸來,放棄了師大留校任教的機會,自己創(chuàng)業(yè),10年磨一劍,造就了長春市頗具實力的食用菌、山野菜加工廠。
吉林省延邊特產研究所的蔣淑霞研究員多年如一日,堅持在黑木耳生產第一線,同廣大耳農緊密結合,與其它專家學者共同努力造就了蛟河市黃松甸鎮(zhèn)黑木耳之鄉(xiāng)。
受人尊重的食用菌專家黃毅老師走出大學的框框,指導數(shù)家食用菌工廠化生產。
等等實例不一一例舉,他們給食用菌產業(yè)帶來了希望,充滿了活力。
筆者對他們無比贊成、贊賞。實踐出真知也好、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也好、勞作成才也好,反正與這些學者感慨、感悟是一個意思。
筆者認為食用菌專家學者走出體制內,到生產實踐中干點事時,你就要豁得出去,比方說,不怕別人說你“不務正業(yè)”,不在乎叢林中的暗箭難防,舍得掉體制內的種種好處;其次,還得能讓廣大食用菌從業(yè)人員接受。別以為你是什么高人一等的“大學者”,肯“放下架子”走向食用菌生產第一線,食用菌從業(yè)人員就會感恩戴德夾道歡迎。沒有的事!東風吹,戰(zhàn)鼓擂,現(xiàn)在社會上誰也不在乎誰,人家憑什么呀?
目前是市場經濟社會,不是少數(shù)人說了算,少數(shù)人所操從了的,你沒有真本實事,光有理論沒有實踐,廣大的食用菌從業(yè)人員包括菇農也不是隨便被你的牌子、位子所能忽悠的。
由此可見,食用菌科研人員走出實驗室要有膽,走向菇農要有才。這兩條,我看十有八九做不到。所以我的意見是十之八九留在實驗室,百分之五走向菇農,還有百分之五不妨觀望游移。依我看,那百分之五能夠不受干擾地走到底,就阿彌陀佛了。
事實正是如此,食用菌科研部門多數(shù)人還是希望在體制內吃飯,吃安生飯,少數(shù)不安分守己者,就得在體制外拼命掙扎了。究竟是做多數(shù)人、還是做少數(shù)人,這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作者myb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