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生物技術中心 楊國良
袋式生產也是雙區(qū)制生產的一種方式。據報道(Staunton,1989),愛爾蘭的蘑菇產業(yè)在20世紀80年代發(fā)展十分迅速,從1980年到1987年,蘑菇年產量由6800t增加到21700t。這種快速發(fā)展主要是發(fā)展塑料大棚袋式生產的成果,即生產模式由原來少數大蘑菇工廠的木架床式生產,發(fā)展成大批小蘑菇工廠塑料大棚袋式生產,由專業(yè)堆肥場為小蘑菇工廠提供接好種的袋裝堆肥。這種堆肥被裝到堅固的塑料編織袋里,每袋約裝堆肥25kg,當堆肥發(fā)好菌后,把袋邊翻卷覆土,6~8星期后產菇5~7kg/袋(圖21)。
圖23 袋式出菇
大棚規(guī)格為33.5×6.5m(217㎡),鋼架結構內襯白色塑料薄膜,中間為12.5cm厚的玻璃纖維隔熱層,外蓋厚的黑色塑料膜。塑料大棚的通風設備是裝在進口處的一個帶過濾器的活動風幕,用以調節(jié)新鮮空氣和循環(huán)空氣。在需要降低空氣溫度時,為保證有足夠的風量,有4~5只風扇裝在棚頂的塑料導管上,風扇最大風量為4000m3/小時,足夠20t堆肥發(fā)菌的需要。過濾器和風幕的位置對空氣流入量有影響,過濾器明顯阻滯空氣進入,因而要有足夠的風力。
大棚內大約可放800只塑料袋(均重25kg),總料重約為20t,蘑菇產率200~250kg/t料,菇質上乘,成本低廉,很具市場競爭優(yōu)勢。愛爾蘭的都柏林研究中心,對塑料大棚袋式生產進行了較細致的研究,數據與結果如下:
(一)方法
1.菌種 普通的商品白色雙孢蘑菇雜交種。
2.塑料袋 塑料編織袋規(guī)格為2種:1.O5×0.56m、1.08×0.66m,生產面積分別為0.1㎡和0.14㎡。
3.堆肥 已接過菌種的堆肥來自專業(yè)堆肥場。堆肥A是合成料、結構疏松,密度低;堆肥B以馬糞為基料,密度較高。松密度為8個樣品的平均值,以克/升干物質表示。
4.覆土 覆土材料均為中性的水蘚泥炭。
5.生產 塑料大棚袋式與包塊生產。
6.統(tǒng)計 隨機區(qū)組劃分,產量為6個星期的采菇量,換算成接種時單位面積堆肥重(t)所產的蘑菇(kg)。
(二)結果
1.腐熟度和裝料量對產量的影響 0.1㎡和0.14㎡出菇面積的2種不同規(guī)格的塑料袋,裝堆肥A分別為20、23、25kg,其產菇量無顯著差異。
腐熟度較低的堆肥A產量(303kg/t料)高于腐熟度較高的堆肥B(2l1kg/t料)。對堆肥A來說,增加裝料量對產量無影響,而堆肥B增加裝料量則會減產。其原因可能是腐熟度較高的堆肥透氣較差。
2.接種時間對產量的影響 堆肥接種后,用可收縮的塑料薄膜包成0.5O×0.33(0.165㎡)、厚25㎝的料塊,每塊料重18kg,6塊109㎏/㎡)。另一種塊包的大小是50×65×12cm,每包重25~30kg。
試驗發(fā)現(xiàn),堆肥發(fā)菌后制成的料塊,產菇213kg/t料;接種未發(fā)菌的料塊,產菇200kg/t)。前者產菇率較高。
3.覆土方法、時間及厚度的影響 袋式生產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是頭二潮菇的密度非常高,采收困難,蘑菇品質下降。試驗發(fā)現(xiàn),覆土層厚4~5cm時,加發(fā)菌料500~2000克/㎡,對產量無明顯影響。但發(fā)菌料用量較高時,覆土層的菌絲較致密,導致出菇困難。較早和較厚的覆土,克服了這一問題,兩種處理均獲得滿意的產菇率。但早覆土料溫易升高,須注意通風降溫。
比較塑料袋覆土厚度對早期產量和總產量的影響(表6),最佳覆土厚度是5cm。
表6 覆土厚度對產量的影響
覆土厚度 產量(㎏/t料)
(㎝) 1星期 4星期
1.3 75 165
2.5 82 190
3.8 114 224
5.0 134 244
6.4 106 250
7.6 105 245
F測驗 *** ***
標準誤差 9.8 7.6
?。?strong>三)結論 袋式或塊式生產不同于其它生產體系,堆肥包在塑料袋或膜中,限制了堆料內部的空氣交換。另外,單位生產面積用料較多,如0.14㎡生產面積的袋內裝25kg堆料,而在一般木架床式生產體系中,同樣的生產面積僅需上述堆料的一半。因此,袋式生產或塊式生產要求堆肥不能過于腐熟。MacCanna(1979)發(fā)現(xiàn),塑料袋內料層深度超過46cm,密度超過300㎏/㎡,產量顯著下降。這與堆肥的物理特性如料的松密度、腐熟度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稍微干燥、密度較低、疏松結構的堆肥適用于袋式生產或塊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