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網(wǎng)站報道了西安三名大學生放棄了每月四五千元的城里工作,選擇了下鄉(xiāng)種蘑菇。這三個大學生本著“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做職員不如當老板”的觀念,共同承包了10個塑料大棚。想種蘑菇掘取他們的第二桶金。
再看一則報道“鄂倫春旗高度重視大學生村官的教育、培養(yǎng)和選拔工作,制定出臺《大學生村官管理辦法》,大力培養(yǎng)選拔大學生村官,不斷加強村級班子建設,積極引領大學生村官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力軍”。在全旗農村“兩委”班子換屆選舉中,組織部門鼓勵大學生村官踴躍參加選舉。2007年,阿里河鎮(zhèn)齊奇嶺村大學生村官林靜在村“兩委”班子換屆選舉中,積極參選,并以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成為該旗自行選聘的大學生村官之一。兩年來,她扎根農村,深入群眾,調查研究,與村民真誠相處。她用所學到的科技知識,帶領村民轉變傳統(tǒng)的食用菌種植模式,引進了小孔黑木耳栽培技術。小孔黑木耳外形好、品質優(yōu),倍受消費者青睞,近年來在禮品及出口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價格明顯高于大朵木耳,市場潛力大,是黑木耳產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在她的宣傳和帶動下,今年全村50%的菌農開始種植小孔黑木耳,全村小孔栽培達到170萬袋,僅此一項,每年農民可增收100余萬元。目前,齊奇嶺村已發(fā)展成為一個年種植食用菌650萬袋、滑子菇48萬盤、猴頭15萬袋的食用菌種植示范村。林靜曾先后榮獲“2007年度全旗優(yōu)秀駐村大學生”、“2008年度阿里河鎮(zhèn)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等光榮稱號”。
接觸了很多菇農,筆者十分感嘆他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接受食用菌新技術的艱難,很多菇農也對我說,早知種菇這么有學問,多讀幾年書好了。如果讓這些有文化程度的大學生到農村去施展自己的才華,對這些菇農肯定有示范帶動作用。
曾記得一位教授提出為應對當前大學生就業(yè)危機,應該重啟“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建議國家每年拿出1000億元,引導200萬大學生到農村去就業(yè)。這個建議提出后,引起了廣泛的爭議,綜觀媒體評論來看反對者多贊成者寥寥,反對者說這是理想化的建議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與實用價值。然而,筆者結合我國食用菌現(xiàn)狀分析,卻認為該建議具有可操作性與實用價值。
很多人說農村種菇不能大量吸收大學畢業(yè)生,他們吃不了這個苦,而我認為認為,讓大學生進鄉(xiāng)發(fā)展食用菌產業(yè),可解決一大批大學生就業(yè)問題。大學生下鄉(xiāng)種菇,不僅能解決鄉(xiāng)村種菇人才短缺的問題,給菇農帶來新觀念,傳授知識,可以提高菇農素質,而且能大力解決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問題。農村天地廣闊,與其在城市難找工作,在農村種菇當老板倒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讓大學生進鄉(xiāng)村種菇,必須打破他們的戶籍顧慮,讓他們看到扎根農村種菇的希望所在,而不是將其當作就業(yè)的臨時緩沖。
吸引大學生到農村來種菇,在農村邊緣化傾向越來越顯著之際,尋找一個大學生和農村的結合點無疑具有更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國農村是食用菌發(fā)展最廣闊的渠道,豐富的原料、低價的土地、廉價的勞動力比較適合于食用菌產業(yè),也是大學生有效釋放就業(yè)壓力的“安全閥”,也是改革開放30年以后,最迫切需要人才的地方。記得不久前,一位菌政高官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種菇也能種出狀元來”。當然引導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并不是說大學生畢業(yè)后都去種菇,而是希望“不要把大學畢業(yè)的第一步看得那么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yè)觀應該到了改變的時候了,不少大學生寧可在城里少拿工資,甚至失業(yè)也不愿去農村工作。
我國農村食用菌產業(yè)最缺的不是種菇資源,而是種菇專業(yè)技術人才,“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這是1955年偉人所說的一句話,至今讀來仍可成為大學生“上山下鄉(xiāng)”的標志性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