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敏; 吳英杰; 張愛蓮
遼寧師范大學實驗中心; 遼寧師范大學實驗中心; 遼寧師范大學實驗中心 大連市 116022 ; 大連市 116022 ; 大連市 116022
【中文摘要】 <正> 自從1959年Markert等提出了同工酶概念后,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應用。酶帶的變化可作為鑒定物種,研究分類、進化、遺傳與變異的重要指標。它彌補了以形態(tài)結構為基礎的經(jīng)典植物分類法的不足。特別是當形態(tài)分類遇到困難時,高分辨率的同工酶技術成為生化分類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們從各地收集的多個菌株中,有兩個菌株在形態(tài)上與其它猴頭菌有一定差別,為了得到令人信服的證據(jù),我們用同工酶技術對這兩個菌株和其它三個猴頭菌的酯酶同工酶、過氧化物酶同工酶、SOD同工酶譜帶進行了比較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文獻出處】 食用菌,Edible Fungi,編輯部郵箱,1992年05期 【DOI】CNKI:SUN:SIYJ.0.1992-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