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上午,在天臺縣坦頭鎮(zhèn),雨后的機耕路一片泥濘。在當?shù)卮迕竦臒崆橹更c下,天臺縣第一個黑木耳種植基地出現(xiàn)在記者眼前。
遠遠就看到了白茫茫一片,近前一看,方知那13畝地里有10萬多袋用塑料包裹著的菌棒,菌棒交叉排列,整齊有序。走到地里,蹲下細看,只見一朵朵小黑花模樣的木耳已經鉆了出來,小的只有米粒大小,大的已近似成人的耳朵。
在村民們的幫助下,記者電話聯(lián)系到了種植戶陳思雨,他的語氣中透著興奮:“前幾天,剛摘了100多斤鮮木耳,接下來天氣一晴、溫度一高,馬上就又可以摘了,那時產量更高。”
天臺縣坦頭鎮(zhèn)有著全國知名的竹木制品加工業(yè),每年要產生數(shù)量龐大的鋸末粉。有眼光的陳思雨化廢為寶,將鋸末粉遠銷到龍泉市,供種植蘑菇、木耳使用。
眼看著別人種木耳、蘑菇賺了錢,自己辛辛苦苦販賣鋸末粉卻依然經濟不寬裕。陳思雨產生了在家鄉(xiāng)栽培黑木耳的想法。去年,他向龍泉的一位朋友索要2根菌棒帶回家搞試驗。
去年8月,初步掌握栽培技術后的陳思雨約了兩個朋友,租了近13畝土地,投資40萬元在村口種起了黑木耳。
第一批3萬袋菌棒接上菌種后,原本到去年12月底就能看到黑木耳了,然而,滿懷信心的陳思雨等來的卻是當頭一盆冷水——菌棒發(fā)綠霉變。
陳思雨焦急萬分,四方求助。無奈之下,他聽從專家的建議,對生了綠霉的菌棒實行隔離銷毀,以避免感染其余菌棒。
這一課讓陳思雨他們交了10萬元的“學費”,也讓他們更加重視栽培技術。
陳思雨說:“一般情況下,一畝地能放1萬根菌棒,需要鋸末粉14噸左右。一根菌棒能采摘5季,能收干品2兩左右,以當前的市場價來計算,收入還是蠻可觀的,它應該成為我們農民一項很好的致富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