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樺甸市公吉鄉(xiāng)五間村村民馮德萍一邊整理自家的蘑菇一邊說:“今年的食用菌收成不錯,累點也值啊。”她轉(zhuǎn)變思路,靠自己的勤勞種木耳、蘑菇,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并帶動很多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一條信息牽出致富路
走進馮德萍家,首先映入人眼簾的是晾了滿院子的木耳和蘑菇,以及院中種蘑菇的兩個大棚。馮德萍一邊翻著晾曬的木耳一邊說,在種木耳之前,她家的經(jīng)濟狀況并不好,家里4口人僅靠幾畝土地維持生活。200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馮德萍在朋友家閑聊時,一條致富信息引起了她的關(guān)注。“看著電視上播出的各種食用菌新品種和新技術(shù),我眼前一亮。”馮德萍興奮的說。此時,恰好公吉鄉(xiāng)開展陽光工程技術(shù)培訓,這對馮德萍來說是一次機遇,她報名參加了食用菌技術(shù)培訓班。在栽培現(xiàn)場通過與老師面對面交流,馮德萍學到了食用菌栽培技術(shù),這更堅定了她栽培食用菌的決心。
一人致富帶動村民發(fā)財
為了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接觸到最新的信息,馮德萍購買了各種食用菌栽培書刊。2005年4月,馮德萍投資5000元,建了兩個200平方米的大棚,并請來老師和技術(shù)員講課指導,開始初次栽培木耳。
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馮德萍家發(fā)展了4萬袋木耳,年產(chǎn)值4萬元,純利潤2.5萬元??粗约旱膭趧映晒T德萍高興的流下了眼淚。
2008年10月,馮德萍在自家的院中建了兩個大棚種蘑菇。馮德萍的丈夫李艷生邊翻看晾曬的蘑菇邊說,他家現(xiàn)在種的蘑菇有25000袋左右,每袋能收入1元左右,光種蘑菇這一項就能收入近3萬元。
有些村民看到她的成功也想跟著試一試,馮德萍毫無保留的向前來詢問的村民認真的傳授栽培經(jīng)驗,當年就有10戶居民跟著她一起種植。隨著種植規(guī)模的擴大,馮德萍家的經(jīng)濟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成功后的馮德萍為了讓全村婦女姐妹都走上這條致富路,她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從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原原本本地傳授給這些姐妹。只要有姐妹們來求助,無論什么時候、無論多忙,她都熱情接待、耐心解答。在她的帶動下,現(xiàn)在,全村已有50多戶村民栽培食用菌。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帶動全村姐妹共同致富才是真富裕。”這是馮德萍常說的話。
成立合作社 產(chǎn)銷一條龍
為了更好的發(fā)展木耳種植業(yè),2009年,在公吉鄉(xiāng)黨委的幫助下,五間村成立了樺甸市興樺食用菌種植合作社。
馮德萍說,種木耳比種玉米收入高多了,種一畝地的玉米每年能收入1000多元,種木耳每畝地最少能收入1萬元。
目前,合作社有43戶成員。合作社不僅在技術(shù)上給各個種植戶幫助,在銷售上也給各個種植戶很大的幫助。“每年我們都有一些出口的訂單。木耳曬干后,種植戶的木耳在合作社的幫助下一部分出口的國外,一部分村民自行銷售。”馮德萍說。
一條信息牽出致富路
走進馮德萍家,首先映入人眼簾的是晾了滿院子的木耳和蘑菇,以及院中種蘑菇的兩個大棚。馮德萍一邊翻著晾曬的木耳一邊說,在種木耳之前,她家的經(jīng)濟狀況并不好,家里4口人僅靠幾畝土地維持生活。200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馮德萍在朋友家閑聊時,一條致富信息引起了她的關(guān)注。“看著電視上播出的各種食用菌新品種和新技術(shù),我眼前一亮。”馮德萍興奮的說。此時,恰好公吉鄉(xiāng)開展陽光工程技術(shù)培訓,這對馮德萍來說是一次機遇,她報名參加了食用菌技術(shù)培訓班。在栽培現(xiàn)場通過與老師面對面交流,馮德萍學到了食用菌栽培技術(shù),這更堅定了她栽培食用菌的決心。
一人致富帶動村民發(fā)財
為了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接觸到最新的信息,馮德萍購買了各種食用菌栽培書刊。2005年4月,馮德萍投資5000元,建了兩個200平方米的大棚,并請來老師和技術(shù)員講課指導,開始初次栽培木耳。
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馮德萍家發(fā)展了4萬袋木耳,年產(chǎn)值4萬元,純利潤2.5萬元??粗约旱膭趧映晒T德萍高興的流下了眼淚。
2008年10月,馮德萍在自家的院中建了兩個大棚種蘑菇。馮德萍的丈夫李艷生邊翻看晾曬的蘑菇邊說,他家現(xiàn)在種的蘑菇有25000袋左右,每袋能收入1元左右,光種蘑菇這一項就能收入近3萬元。
有些村民看到她的成功也想跟著試一試,馮德萍毫無保留的向前來詢問的村民認真的傳授栽培經(jīng)驗,當年就有10戶居民跟著她一起種植。隨著種植規(guī)模的擴大,馮德萍家的經(jīng)濟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成功后的馮德萍為了讓全村婦女姐妹都走上這條致富路,她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從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原原本本地傳授給這些姐妹。只要有姐妹們來求助,無論什么時候、無論多忙,她都熱情接待、耐心解答。在她的帶動下,現(xiàn)在,全村已有50多戶村民栽培食用菌。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帶動全村姐妹共同致富才是真富裕。”這是馮德萍常說的話。
成立合作社 產(chǎn)銷一條龍
為了更好的發(fā)展木耳種植業(yè),2009年,在公吉鄉(xiāng)黨委的幫助下,五間村成立了樺甸市興樺食用菌種植合作社。
馮德萍說,種木耳比種玉米收入高多了,種一畝地的玉米每年能收入1000多元,種木耳每畝地最少能收入1萬元。
目前,合作社有43戶成員。合作社不僅在技術(shù)上給各個種植戶幫助,在銷售上也給各個種植戶很大的幫助。“每年我們都有一些出口的訂單。木耳曬干后,種植戶的木耳在合作社的幫助下一部分出口的國外,一部分村民自行銷售。”馮德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