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選育的2個羊肚菌新品種通過專家現場測產鑒定,2個新品種已累計推廣11000余畝,輻射帶動農民增收1億元。
羊肚菌(Morchella spp.)屬傳統(tǒng)名貴食用菌,深受世界各國消費者喜愛。近30年來,受經濟利益驅使,野生羊肚菌被過度采集,部分資源瀕臨滅絕。人工馴化栽培是自然資源持續(xù)利用和有效保護的主要途徑。隨著羊肚菌的野生馴化和成功種植,市場需求稍有緩解。但是,羊肚菌品種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我國現行羊肚菌菌種退化較快,制種工藝、栽培方法和管理模式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缺乏標準,產量和效益舉步維艱。
‘昆植1號’六妹羊肚菌
2021年3月6日,由貴州省農業(yè)農村廳、貴州省農業(yè)科學院、貴州大學和貴州省貴陽市白云區(qū)農業(yè)農村局的相關專家組成專家組,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聯合貴州理工學院選育的六妹羊肚菌新品種‘昆植1號’和‘昆植2號’進行現場測產鑒定。測產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將聯合貴州理工學院進行上述新品種登記工作。
‘昆植2號’六妹羊肚菌
‘昆植1號’六妹羊肚菌,始于2007年7月,從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老君山鎮(zhèn)老君山火燒地采集到的野生羊肚菌和2012年在云南省師宗縣人工種植基地獲得KUN1216菌株成熟子實體,采用單孢菌株交配技術和“1+1”基因檢測技術,獲得穩(wěn)定出菇‘KUN1216’菌株。并在云南香格里拉、麗江和昆明進行展初篩和復篩,‘KUN1216’出菇一致性好,叢生性明顯、產量高,抗病性強,適于人工栽培。該菌株2017-2020年在云南、貴州、新疆、黑龍江、遼寧、甘肅和四川等地播種面積超5000余畝,適應中低海拔、低溫、高濕地區(qū),栽培穩(wěn)定性較好。2020年正式命名為‘昆植1號’六妹羊肚菌。
‘昆植2號’羊肚菌,始于2007年7月,從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老君山鎮(zhèn)老君山火燒地采集到的野生羊肚菌和2016年在云南省師宗縣人工種植基地獲得KUN6613菌株成熟子實體,采用單孢菌株交配技術和“1+1”基因檢測技術,獲得穩(wěn)定出菇‘KUN6613’菌株。并在云南香格里拉、麗江和昆明進行展初篩和復篩,‘KUN6613’子實體稍小至中等,散生至簇生,菌蓋長圓錐形至長卵圓形、茶褐色至褐色,蓋柄白色,較短,商品性好,不易碎;“菌霜”濃、密,原基形成溫度高、密度大,抗高溫性較好。該菌株2017-2020年在云南、貴州、黑龍江、新疆、遼寧、山東、陜西、甘肅和四川等地播種面積6000余畝,適應中低海拔、低溫、高濕地區(qū),栽培穩(wěn)定性較好。2020年正式命名為‘昆植2號’羊肚菌。
3月6日,專家組對貴州省白云區(qū)麥架鎮(zhèn)貴蘑農業(y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羊肚菌示范基地的‘昆植1號’和‘昆植2號’進行申報品種田間生長等考察,隨機選取20個2 m2的樣點進行現場測產。測產結果顯示,‘昆植1號’平均產量319 kg/畝,‘昆植2號’平均畝產為 316 kg。經過質詢、討論,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昆植1號’和‘昆植2號’品種現場鑒定。
專家組一直認為:‘昆植1號’子實體中等至稍大,簇生,菌蓋圓錐形,初期紫褐色、中期淺黃、中后期褐色至黑褐色,長5-12cm,幼菇菌柄前期淺灰色、后期變白,短,基部不膨大,商品性好;“菌霜”濃、密,原基形成早、密度大,抗逆性較好。‘昆植2號’子實體稍小至中等,散生至簇生,菌蓋長圓錐形至長卵圓形、茶褐色至褐色,蓋柄白色,較短,商品性好,不易碎;“菌霜”濃、密,原基形成溫度高、密度大,抗高溫性較好。
‘昆植1號’六妹羊肚菌
目前,‘昆植1號’和‘昆植2號’累計推廣面積已達11000余畝,輻射帶動農民增收1億元。新品種‘昆植1號’和‘昆植2號’羊肚菌的成功選育,將為羊肚菌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供核心種源,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和高原特色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