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近日,在藍村鎮(zhèn)馬家屯村羊肚菌種植試驗大棚里,田壟和壟溝上已探出了一朵朵黃褐色菇朵,此番景象標志著羊肚菌大面積人工栽培在即墨區(qū)獲得成功。
外地覓商機引項目回鄉(xiāng)
“這羊肚菌,別看它小,可嬌貴呢! ”看著棚內的羊肚菌,藍村鎮(zhèn)綠色菌菇生態(tài)種植園負責人趙俊道難掩內心喜悅,“羊肚菌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十分苛刻,一般秋種春收,一年一季,田間管理主要是控制好溫度和濕度,成熟的羊肚菌能長到10—12厘米高,菌柄潔白,菌蓋呈羊肚狀,像一把閉合的雨傘。 ”
趙俊道是城陽區(qū)流亭街道人,此前在廣東經營珠寶生意,因看中農業(yè)向好大形勢,一直有轉型的想法,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 “偶然一次機會接觸到羊肚菌,我對它產生了興趣,后來輾轉跟隨我國食用菌專家、羊肚菌栽培創(chuàng)始人朱斗錫教授學習了一年零七個月,逐漸掌握了從母種分離到人工栽培全鏈條技術。 ”學到了技術,他帶著滿腔熱血和抱負,將羊肚菌項目引回了家鄉(xiāng)。
趙俊道說,羊肚菌鮮菇每畝產量在800斤左右,單價200元以上,七斤半到八斤鮮菇可出一斤干菇,一級干菇價格在3000元以上,大面積出菇后,產品將遠銷法國。
抓住產業(yè)興旺“牛鼻子”
羊肚菌項目的落戶及順利投產,與藍村鎮(zhèn)黨委政府確立的抓住產業(yè)“牛鼻子”、大力發(fā)展現(xiàn)代都市農業(yè)的目標分不開。長期以來,馬家屯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農業(yè)生產結構單一,群眾增收困難,2014年被定為省級貧困村。如何落實鎮(zhèn)黨委政府的決策?如何實現(xiàn)脫貧摘帽?成為馬家屯村黨支部書記王珍軍和駐村“第一書記”王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次偶然機會,王珍軍接觸到趙俊道的羊肚菌項目,便萌生引進種植的想法,“羊肚菌市場價值高且社會需求量大,我們村沒有工業(yè)污染,水質優(yōu)良,土壤肥沃的條件比較適合羊肚菌種植,村后還有挪城水庫,這更是錦上添花。 ”
菌菇智能管理創(chuàng)收喜人
經過反復市場調研并與村 “兩委”、黨員、群眾代表集體討論,去年4月總投資2300萬元的大地之星生態(tài)園項目啟動,村委采取 “轉包倒租”形式將村民350畝土地流轉給該項目用于羊肚菌種植。當年10月份,綠色菌菇生態(tài)園建成投產,實現(xiàn)了從菌菇培育到栽培出菇的現(xiàn)代化智能管理。
羊肚菌項目的落戶,讓馬家屯村從過去“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成功轉變。該項目僅土地流轉一項,就為村莊增加78000元集體收入。不僅如此,羊肚菌種植示范園可常年提供50余個就業(yè)崗位,收獲季可曾加至200余人,每人年收入達2萬余元,促進村莊剩余勞動力轉移和靈活就業(yè)。 “原來村民自己種地,一畝地就收入三四百元,如今僅土地流轉,一畝地可收入一千元。 ”村主任馬克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