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定的間距掏出一排排筆直的土溝,在溝內鋪上一條條細長的樺樹柴片,然后對大棚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消毒處理,消毒處理后,用白糖水灑一遍后在柴片上鋪上菌種,再用事先發(fā)酵過的細土覆土起壟,最后再用白糖水灑上一遍,這些工序做完,竹蓀的種植基本算完成了。”
初夏時節(jié),走進織金縣茶店鄉(xiāng)群豐村竹蓀裂變發(fā)展示范基地,只見一個個黑色大棚整齊劃一的排列著,很是壯觀。在其中一個大棚里,基地管理人員劉光國蹲在地上,給在基地上務工的8名貧困戶講解竹蓀種植技術。
家住群豐村的楊繼杰是聽劉光國講解竹蓀種植技術的其中一員,他邊聽邊記,有不懂的地方還會主動提問。在基地上干活有1年多的他,每個月工資有3000元,小有積蓄后,他就想自己也建幾個大棚種植竹蓀。
“織金紅托竹蓀是在織金縣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中孕育的一個優(yōu)良品種,是整個竹蓀家族中的佼佼者,被譽為‘真菌皇后’‘真菌之花’。農戶種植完全不用愁銷路,上海、深圳等地都有我們的銷售點,平均價格在每公斤500元。”茶店鄉(xiāng)黨政辦公室工作人員劉文富說。
據悉,該基地種植規(guī)模達700余畝,于2016年8月份啟動建設,配套開展竹蓀病蟲害防治和竹蓀脫硫烘烤技術研究,總投資1800萬元。目前,項目完成投資1500萬余元,建成大棚1200個,700畝竹蓀示范基地已種植結束。同時,基地采用“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fā)展模式,覆蓋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5戶94人,建立了合作社、村集體和貧困戶利益聯(lián)結機制,努力實現(xiàn)三方互惠共贏。
截至目前,村集體經濟入股項目建設資金50萬元,每年按投入資金6%的比例分紅;貧困戶收入來源一是以每畝400元流轉土地給合作社種植竹蓀,二是在基地上務工獲得收入,種植1畝竹蓀至少需要勞動力130個,每人每天可獲得100元報酬。兩項合計,1畝土地可為當?shù)刎毨罕妿?.3萬余元的收入,達到傳統(tǒng)農業(yè)種植的20倍以上,保證貧困戶如期實現(xiàn)脫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