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生態(tài)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召開的同時,作為生態(tài)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系列活動之一的黔西南州生態(tài)示范項目——安龍縣食用菌產業(yè)觀摩研討活動在安龍縣開幕。
安龍縣地處黔桂兩省結合部,全年平均氣溫15.3℃,年日照數1504.7小時,無霜期288天,素有“小昆明”之稱的自然條件為發(fā)展食用菌產業(y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自2015年以來,安龍縣建設了省級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建成菌包研發(fā)、生產、滅菌、養(yǎng)菌、接種、分選、冷藏等車間8250平方米。目前,安龍縣建立了“1210”脫貧模式(一戶貧困戶到園區(qū)種植2個大棚,兩年可實現收入10萬元)。
在觀摩活動中,專家學者來到安龍食用菌產業(yè)園時,精準扶貧對象楊芬一家正忙著“卸貨”,把剛采摘下來的鮮菇從山輪車上搬到收購公司的稱上。楊芬一家從今年年初開始種植食用菌,5口之家共擁有2個大棚。截至目前,2個大棚食用菌的收入共有2萬多元。提及面臨的困難,“長出來的菇,個頭大小不一。”楊芬如是說?,F場收購公司工作人員說“個頭大的收購價8元一斤,個頭小的5塊一斤。”
據了解,目前黔西南州共有食用菌企業(yè)(合作社)12家,種植面積134.6萬平方米,產量1.41萬噸,產值1.13億元,涉及農戶2100戶,帶動貧困戶1470戶,其中精準扶貧206戶。
對食用菌的發(fā)展,中國食用菌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兼文化委員會副主任韓省華建議,宏觀布局是前提,技術支持是細節(jié)。此外,韓省華還建議,市場上,內銷外供,不僅要銷往省外、國外,貴州本地市場也要建立起來。提高產品附加值,進行深加工,延長價值鏈,菌菇的干制品,保質期較長,適合遠銷;黔西南州農產品特有的腌制手法,也可借鑒到菌菇的深加工上。
在食用菌促進精準扶貧問題上,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研究員、國家食用菌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金霞表示,“種得出,賣到錢的才是好項目,生產好+有市場+能銷售=經濟價值”,農民有錢賺,生活能得到改善,扶貧才有意義。
為推進食用菌產業(yè)裂變式發(fā)展,安龍縣于7月9日起聘請顧國新、張金霞等18名同志作為安龍縣食用菌產業(yè)顧問。力求把食用菌產業(yè)培育成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中的支柱產業(yè),形成“小縣大融合,小菇大產業(yè)”的新格局,全力打造“西南菌都”。
據悉,黔西南州擬在2016、2017兩年新建食用菌大棚2萬個,帶動1萬戶、5萬人脫貧,力爭到2020年,食用菌栽培面積達3060萬平方米以上,實現年產量67.5萬噸左右,產值67.5億元以上,帶動5萬農戶、20萬人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