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底,冬日暖陽曬得遮陽布下的香菇鼓釘般冒出來。光澤縣寨里鎮(zhèn)梅溪村洋安組的余秀蘭喜在心里笑在臉上:“每天下午忙著采,次日早上往縣城送,往返不到兩小時,一小車香菇就換成幾千元錢了!”
余秀蘭的丈夫沈上林,是浙江來光澤縣的老菇農(nóng)后代。子承父技,沈上林從跟父親學(xué)種椴木香菇、袋栽香菇幾十年,不僅技術(shù)與時俱進(jìn),且市場眼光越來越靈敏:“梅溪冬閑田多,市場冬季鮮菇少,如果能用冬閑田種出香菇來,既充分利用了冬閑田,又能補(bǔ)冬季鮮菇的市場空缺,準(zhǔn)能賺到錢。”
好思路就是好財(cái)路。夫妻倆一唱一和,大年過后給菇筒接種,待菌絲走齊正好是單季晚稻收鐮、天氣漸涼。這時,在田里開好溝和畦,把菇筒剝?nèi)ケ∧ぬ陕裼谄枭?,然后在田的四周立上木樁,在木樁上架起支架,蓋上遮陽布,控制好棚內(nèi)溫度和濕度,一個星期后就有香菇可采了。前年試種旗開得勝,去年一下就種了3畝田3萬筒。
26日上午,沈上林送菇進(jìn)城還沒回來,正在家煮午飯的余秀蘭說:“香菇已采了3個月了。這段時間天不冷,又幾乎天天都有太陽,棚內(nèi)溫度都在20度左右,香菇特會長,頭天下午還是拇指大的菇,次日就比乒乓球大了,正好采。每天一采就是幾百斤,最多一天采過300公斤,送到城里批發(fā)每公斤都在13至14元。一畝田產(chǎn)個兩三萬元香菇?jīng)]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