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勤介紹,茯苓一般生長于海拔200~1500米,氣溫較高,光照較強,濕度較小的山區(qū)。多見于陽坡,土壤以砂質土壤為主,植被為松屬針葉林,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茯苓是以腐生為主的真菌,主要有碳源、氮源、礦物質等元素,松樹段木的主要成分木質纖維素及其它元素,可以滿足茯苓栽培中對碳源等營養(yǎng)的需要。茯苓菌絲體的生長溫度為10~30℃,最適生長溫度為25~28℃;茯苓生長的段木含水量為20~30%,最適栽培土壤含水量為20~25%;培養(yǎng)菌絲的培養(yǎng)基和栽培茯苓的土壤pH以4~6為宜;茯苓具有好氣性,向陽的栽培場,可提高場地溫度,促進水分蒸發(fā)、通風透氣,有利于菌絲生長,發(fā)育,但直射光抑制菌絲生長,孢子萌發(fā);茯苓生長須有充足的氧氣,因此,栽培場應選用透氣性能好的砂質土壤,覆土不應過厚。同時,子實體的形成也需要較充足的氧氣。
茯苓規(guī)范化種植技術要點包括栽培菌種的培育制備、栽培場地的選擇與翻挖處理、培養(yǎng)料的準備、接菌栽種、植入誘引、田間管理 、病蟲無害化防治、采收、產地加工、藥材商品質量標準與規(guī)格等級、包裝與儲存養(yǎng)護。王克勤研究員針對以上的技術要點作了詳細的介紹:在植入誘引上,要注意誘引(引巴)來源 、誘引(引巴)的使用標準、植入時間、植入量、植入方法 。做好檢查成活、查窖補窖,修溝排廂、清溝排漬,觀察長勢、覆土掩裂,圍欄護場、嚴防脫引等田間管理工作。王克勤針對茯苓種植的病害防治給出綜合防治措施:栽培場于冬季選擇、處理;接菌前應再次進行翻曬、整理,清除場內雜草及樹根等雜物,減少污染源;嚴禁使用“返場”;嚴格挑選用于接種的茯苓菌種,保證質優(yōu)健壯,無雜菌污染;擇晴天進行接菌定植;培養(yǎng)料要埋得適度,不能過深;排水溝要低于栽培窖底,并經常清溝排漬;接菌后經常檢查,若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料污染霉菌,可窖面扒開土層,進行短期翻晾,并鏟除污染部位,或用70%酒精滅菌;嚴重者可更換新料,進行調換;菌核生長期間注意檢查,發(fā)現(xiàn)較小面積病害,及時剔出處理,防止造成更大損失。針對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為:正確選場,避免為害:及時覆土,堵塞栽培窖面縫隙,防止害蟲潛入窖內;栽培窖排水溝內放置柴油棉球,驅逐白蟻;探尋蟻路,挖掘蟻巢;收集捕殺,減少蟲源;菌核成熟后要全部起挖,采收干凈,并將栽培后的培養(yǎng)料全部搬離栽培場,切忌將腐朽的培養(yǎng)料堆棄在原栽培場 內,致使害蟲繼續(xù)孳生、蔓延。茯苓接菌后,經過6~7個月生長,菌核即發(fā)育成熟,便可采收。
在互動提問環(huán)節(jié),參會代表踴躍參與,積極提問,王克勤研究員認真聽取情況后,逐一細致解答,廣大茯苓業(yè)內人士十分關注茯苓的椴木栽培和袋料栽培技術,以及茯苓種植遇到的白蟻用藥問題。
據(jù)悉,易菇網大講堂為易菇網系列品牌公益活動,定位普及食藥用菌基礎知識和栽培技術,先后在陜西留壩、北京昌平、浙江杭州、湖北武漢等全國多地開講,多名食藥用菌領域實戰(zhàn)型專家、學者參與講授,受惠人員達到近千人。
據(jù)悉,易菇網大講堂為易菇網系列品牌公益活動,定位普及食藥用菌基礎知識和栽培技術,先后在陜西留壩、北京昌平、浙江杭州、湖北武漢等全國多地開講,多名食藥用菌領域實戰(zhàn)型專家、學者參與講授,受惠人員達到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