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9歲的鄭艷英是遼河區(qū)遼河農(nóng)場茅山分場七村的普通農(nóng)家婦女,不笑不說話,辦起事來風風火火,這些年她靠種植蘑菇走上了致富路。
2008年9月,鄭艷英先后3次到遼寧鞍山岫巖滿族自治縣牧牛鄉(xiāng)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回來后投資20多萬元建起8個50米長、8米寬的塑料大棚種植香菇,總占地面積30000多平方米,安置村里10多名婦女做幫工。為掌握食用菌栽培技術,鄭艷英買來許多關于食用菌栽培的書籍,一有時間就刻苦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食用菌生產(chǎn)技術》等知識。每天鉆進蘑菇棚按照書上的要求進行滅菌、灑水……一直干到夜里10點多。當一個個小蘑菇從菌棒里探出頭時,她心里高興極了,蘑菇長到可以采摘的時候,她首先免費送給鄉(xiāng)親們嘗鮮。第一次嘗試鄭艷英便獲得了成功,這年除去各項開支凈掙8萬多元。
天有不測風云,2010年冬一把大火把正處于起步階段的食用菌基地燒了個精光。辛苦勞作的成果瞬間化為烏有,鄭艷英虧了近30萬元。知道這一情況后,分場領導號召黨員干部給鄭艷英捐款,分場也買了3000多元的松木桿送到了她家……眾人的資助關懷給了鄭艷英繼續(xù)干下去的勇氣。她又通過貸款等方式籌集了30萬元資金,再次建起10棟大棚,堅定不移地種植香菇。
鄭艷英認真鉆研技術,積極參加外地學習培訓班,苦心研究硬雜木菌棒的合理配置和香菇快速生長方法。她依靠學到的技術和經(jīng)驗,自己加工調配硬雜木比例,不斷改進傳統(tǒng)培植方法。嚴格進行防疫、消毒等工序,杜絕了食用菌病變的發(fā)生,漸漸地鄭艷英掌握了全套蘑菇種植技術,成為遠近聞名的育菇能手。鄭艷英開始考慮蘑菇的銷路問題,她說:“開始的時候大家并不了解硬雜木種植香菇的好處,也不知道硬雜木食用菌與市場上其它食用菌的區(qū)別,我就免費送給人家品嘗,一點點的打開了銷售市場。”為開辟新的蘑菇銷售空間,鄭艷英多次到四平市蔬菜市場打聽行情,最終在鐵東最大的蔬菜批發(fā)市場站穩(wěn)了腳跟。如今,鄭艷英每天開車把香菇、平菇送往蔬菜批發(fā)市場,經(jīng)常供不應求。今年她又擴建了兩棟大棚,預計可年產(chǎn)香菇30萬斤,收入80多萬元。
清晨,太陽沖破一層薄薄的云霧冉冉升起,和煦的朝霞映紅了鄭艷英的臉。站在育菇大棚前,她說:“現(xiàn)在蘑菇銷路很好,總是供不應求,如今自己過好了,我要帶領更多的鄉(xiāng)親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