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有這樣一個人,他生在山里,長在山里,自然也知道這句諺語的智慧和實用蘊意,1997年他辦起了民營科技企業(yè)“留壩縣真菌研究所”,第一個被漢中市農業(yè)局頒發(fā)《生產、經營食藥用菌》許可證的單位。并取得了陜西省科學技術廳頒發(fā)的“科技企業(yè)證書”,他想用學到的食用、藥用菌栽培技術干一番事業(yè),來改變家鄉(xiāng)貧困面貌,并在心里埋下了一個小小的愿望。在他的推廣指導下食用菌產業(yè)得到蓬勃發(fā)展,留壩縣豬苓人工栽培技術研究獲得成功并形成產業(yè),他就是留壩縣真菌研究所所長殷書學。
他沒有停留,他大膽的試驗研究,通過無數個日日夜夜,對菌種進行生產、選育、研究,終于選育研究出山區(qū)農民種植的高產、穩(wěn)產黑木耳、香菇品種3個。并免費下鄉(xiāng)培訓推廣,當時沒有交通工具,有很多村組都在山溝里,他步行幾十里,背上教材、培訓資料到村里給村民門講課或到農戶作指導,一去就是三四天,多者半個月,一年以后,菌種的高產、穩(wěn)產得到了農民的信賴。同時,他選育的木耳、香菇品種也獲得了漢中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的研究所成為留壩技術服務領域不可缺少的主力軍,他的研究成果菌農們也爭著采用。隨著技術培訓推廣,影響的擴大了,用戶百里之外都慕名找來,農民得到了實惠,有很多農戶年收入都在2萬元以上,全縣這樣的收入戶村村有,全縣有近80%農戶發(fā)展食用菌生產,農村農民經濟收70%靠食用菌收入。研究所的科、工、貿、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yè)化模式也形成了,他的事業(yè)步入騰飛??墒怯捎趪曳馍接终叩膶嵤r生產原料形成問題,研究所也逐之陷入困境。
大凡成功的事都需要磨煉,英雄都要在困難中摔打,好鋼都需要在烈火中溶煉一樣。他沒有被困難嚇倒,為解決林菌之間的矛盾,他想到留壩的地理條件,想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民諺,又一次激發(fā)起他對藥用菌的研究,他又有了新的思路,帶領全所人員干了起來,首先對天麻、豬苓栽培研究,解決了天麻雜交育種技術難題。他通過調查研究,歷盡千辛萬苦,欲將瀕危野生中藥材豬苓變?yōu)槿斯ぴ耘?,記得他為了研究豬苓生長習性,出工資雇山里挖野豬苓的藥農作向導,鉆進大山一住就是兩三天,多少次用野果充饑,多少次被野蜂追趕,多少次的摔倒,他已記不清楚,為了攻破豬苓人工栽培技術難題,他苦苦思索,反復琢磨,在認真總結野生豬苓生長的基礎上栽到了自己的試驗田里,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研究,他終于成功了,他高興中露出酸澀,他想到怎樣才能把新技術推廣到農民中去,農民相信嗎?政府支持嗎?培訓資料費如何解決等一系列問題擺在面前,于是他抱著試探的態(tài)度,將豬苓栽培、推廣、培訓的事匯報給縣上有關領導,經領導研究后,大力支持,派一名領導主抓,并組織鄉(xiāng)鎮(zhèn)領導先參觀培訓,研究所自籌資金2萬余元,經有關部門批準,印發(fā)“豬苓、天麻人工栽培技術”書8000冊,栽培技術要點20000余份,無償發(fā)到農民手中,同時他為了推廣豬苓栽培,并自籌資金辦起了“留壩縣豬苓人工栽培示范園”和“天麻栽培示范園”。 該園是集科研、開發(fā)、推廣、培訓、參觀、學習為一體化的多功能性示范園,示范園以點帶面,以園帶縣向基地產業(yè)化的發(fā)展為目標,通過示范園的栽培和現場技術培訓,當年培育示范戶68萬戶,舉辦培訓班98次 ,受訓人員7600人次,無償印發(fā)技術資料11000余份,“為我縣豬苓、天麻栽培打好了良好基礎。
豬苓人工栽培成功,可是能獨立講課的技術人才少,記得他2003年春天,為了配合縣科技三下鄉(xiāng)活動,他跑遍了全縣各個鄉(xiāng)鎮(zhèn),到村培訓達120余場次,有幾次一天培訓三個村,有時毅然步行十幾里趕到山村,有時講課晚了用手電照明,現場操作,多少次為了趕時間,經常一天吃一頓飯。一天下來,聲音啞了,就吃提前隨身準備的潤喉片。有幾次他帶病講課,他想到渴望學到技術知識的農民從四處八方的山路趕來很不容易,不能為他一個人犧牲眾多人的時間,他一絲不茍的把課講完,講的是那么通俗易懂,那么生動,后來大家知道了他的身體情況,都投來敬佩的目光并紛紛表示感謝,他會意地笑了。
伴隨著他這些堅實的足跡,藥用菌發(fā)展起來了,豬苓已成為留壩山區(qū)農民致富的項目,走到農村,沒有人不知道殷專家,他踏遍了全縣的山村,培育了不少技術人才,具不完全統計,2007年縣上將豬苓、天麻確定為農村致富產業(yè),開始對各鄉(xiāng)、鎮(zhèn)、村培訓推廣,幾年來他共計培育示范戶390戶,舉辦講座169次,現場培訓193次,田間指培訓138場次,其中被邀請到外縣講座10余次,共計受培訓人達16000人次,無償印發(fā)栽培技術資料38000余份。發(fā)展栽培豬苓、天麻120萬窩。豬苓、天麻種植戶戶均年收入8000余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具有其獨特的生產優(yōu)勢,對發(fā)展“一村一品“農村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示范和帶頭作用。08年他帶領100戶農戶辦起了“留壩縣秦正農民豬苓專業(yè)合作社”,利用合作社農戶舉辦培訓班,培養(yǎng)專業(yè)戶,發(fā)展“二傳手”,這些合作社員家家種豬苓,年收入均在2萬元以上,是當地的致富能手和豬苓栽培“土專家”。08年豬苓栽培示范園承擔了留壩縣農業(yè)綜合開發(fā)產業(yè)化經營項目“豬苓林地栽培示范基地建設”, 該項目建設豬苓林地種植示范基地300畝,共計栽培豬苓6萬窩,屆時可年提供30萬窩豬苓栽培種15萬公斤。該項目的實施,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yè)化經營方式,建立豬苓生產基地,帶動農戶發(fā)展中藥材,能夠培育壯大中藥材產業(yè)向基地產業(yè)化的發(fā)展。
依托留壩資源優(yōu)勢,把全縣特產推向市場,注冊辦起了“陜西天美綠色產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出20多種地方特色產品,現已被評為“漢中市農業(yè)產業(yè)化重點龍頭企業(yè)”,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服務模式。09年他執(zhí)筆參與起草制定了“陜西省豬苓栽培技術標準”幷通過評審驗收,陜西省技術監(jiān)督局于2009年11月16日陜質監(jiān)標(2009)36號文件公布實施,標準編號DB61/T469—2009。目前留壩縣豬苓已發(fā)展到150萬窩。
由于他的不懈研究和辛勤工作,2001年被當選為省十屆人大代表,2002年被陜西省科委、團委授予“陜西省優(yōu)秀青年星火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者”稱號。2003年被省人事廳授予“陜西省農村優(yōu)秀鄉(xiāng)土人才”。2005年他被村民推選為大灘村委會主任,2006年3月被漢中市委評為全市“標兵工程”建設“黨員示范戶標兵”和“優(yōu)秀共產黨員”。當選為縣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會委員。2008年6月被漢中市委評為全市“標兵工程”建設“黨員示范戶標兵”,2008年10月被國家科協和財政部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2009年4月被中共留壩縣委、留壩縣人民政府授予“留壩縣勞動模范稱號”。
但他說:“成績和榮譽是短暫的,奮斗是無止境的,為人民服務是永恒的,我擔任一天研究所所長就要搞好科技研究和服務,促進菌農增產增收,當一天企業(yè)老板就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fā)展做一點貢獻,當一天主任,就要為村民實實在在地辦實事,當一天人大代表,就要廣集民意,廣聽民聲,把廣大群眾的建議反映上去;否則對不起黨、對不起領導、對不起關心和支持我的人,對不起各級組織給我的榮譽......”。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默默的奉獻,卻不求回報,一個平凡的人卻做者不平凡的事,每聽到他的名字,我們心中卻泛起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