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1800年前,最早是由浙江龍泉、慶元、景寧的先人發(fā)現。經過近800年的發(fā)展,當地人民探索總結出砍花、驚蕈、遮衣等人工栽培方式。幾百年來,當地已形成了獨有的香菇文化,香菇功夫、菇民山歌、山寮白話均為菇民們傳播香菇文明的珍貴遺產。其中,香菇砍花技藝已被列為浙江省級非遺項目。
出門
菇民區(qū)通常把菇民離開家鄉(xiāng)去外地做香菇,這種方式也被叫做“出門”。
每年的秋末初冬,菇民們就要離開家鄉(xiāng),到江西、福建、安徽、廣東等地的深山老林做香菇。成群結隊的菇民挑著日常用品,開始長途跋涉,到達目的地通常要徒步十到二十多天。他們沿途把自制的米粿烤熱,再弄些山水來充饑,夜晚便住宿于一些破房、舊屋或者寺廟里,一路跋山涉水向著贛、閩、皖、粵的深山密林走去。菇民們到達菇山,要馬上著手搭茅草房,開始生產香菇。直到第二年清明節(jié)后,“楓樹抽芽,丈夫回家。”成群結隊的菇民又開始風塵仆仆地長途跋涉回到家鄉(xiāng)種田。年復一年,世世代代,周而復始。
而如今,砍花栽培香菇技術早已被現代的食用菌木屑代料香菇所取代,人們也不再“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