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蕾階段。盛夏季節(jié),病蟲基數(shù)特別高,有機菇棚應嚴格進行消殺處理并做好全面預防性工作后,才能將菌袋移入。菌袋進棚后,解開扎口或拔去棉塞,袋子口折下,余3厘米左右高出料面,將覆土材逐袋填覆,厚約3厘米,使袋邊與土層持平,既持水又通氣。菌袋單層排放于地面時,可將袋底切開,使料與地面接觸,以吸收水分及通風;床架式排放時,架層堅固時可在其上先輔5厘米左右土層后排菌袋,也可直接排放。
覆土后于2天內分4次將土層用清水噴透,但不允許有水落入料內,并適當加大通風,保持菇棚28℃左右溫度和90%左右的空氣濕并同時調控光照強度在300~500勒克斯。約10天,白色棒狀原基鉆出土面,隨即變?yōu)闇\灰—鼠灰—灰褐色,1~2天,菌棒原基分化為幼蕾,已具子實體形狀。
幼菇階段。在適合條件下,逐漸加大通風量,幼蕾2天左右即進入幼菇期,已完全具備子實體形態(tài),即所謂杯形期:菌蓋發(fā)育迅速,菌肉增厚,菌蒂破裂,初露菌褶,菌蓋中央下凹,色澤由深逐漸變淺,初具漏斗形狀。
成菇階段。繼續(xù)保持菇棚原有溫、濕、氣、光等條件,幼菇很快轉入成菇期,在32℃溫度下生長速度明顯加快,漏斗形狀漸成,色澤趨土黃褐色,邊緣逐漸伸展,約2天,完成基本生長過程,向成熟階段發(fā)展。
采收及采后管理。大杯傘至約八分熟時,明顯標志是尚未彈射孢子但菌蓋中央下凹變小、邊緣明顯較前期平展、色澤變成黃至黃白色時,應及時采收。采收后應及時清理料面及蕾及菇腳等,將凹陷處補充新土,并噴足清水。棚內連噴兩遍除蟲菊酯類及多菌靈等殺蟲殺菌藥物,密閉菇棚,遮光處理,令菌袋休養(yǎng)生機,約10~15天后,可再重復上述管理。一般每批投料可收3潮菇,生物轉化效率8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