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出耳管理
排耳袋前,先將擺耳袋的地面鋪上草苫子,兩邊比耳袋寬出10cm,用編織袋鋪地,以防止耳片沾上泥沙,質量下降。鋪完草苫子及編織袋后,用500倍多菌靈或克霉靈噴灑整個大棚消毒。塑料大棚東西中間留1m走道,南北向擺放耳袋,呈墻垛式,高10-12個料袋,行距80cm左右,以便管理和采耳。擺耳袋的地面應比走道高,便于排水。
用消毒過的刀片在耳袋兩端均勻開“V”形出耳口6至8個,口徑1.5-2 cm,深度以不傷菌絲為度。開袋后的前10d,每天噴霧2次保濕,保持地面濕潤,空氣相對濕度80%,有7℃左右的溫差,每天通風換氣1-2次。在保濕、溫差、散射光、通風的刺激下耳芽開始形成。當耳芽出現(xiàn)后,以保濕為主,適當通風換氣,耳芽迅速生長呈漏斗狀或杯狀幼耳,每天噴水2~3次。隨耳片逐漸長大而增大噴水量,在 耳片生長后期,要經(jīng)常觀察棚內溫度,超過30℃、相對濕度高于95%、通風不良時,容易出現(xiàn)“流耳現(xiàn)象”,應加大通風量,降溫降濕。雜菌發(fā)生時,勿用農藥,可用石灰澆刷再噴用生物制菌劑,增強通風。 出耳管理的關鍵是耳片濕度控制,要求“少吃多餐”,勤噴、少噴,干干濕濕,干濕交替,確保耳片濕潤無積水。一般耳片小時少噴,耳片大時多噴;陰雨天不噴或少噴,晴天干燥多噴;一般小時ld1-2次,大時1d2-3次,確保相對濕度在85%-95%。以地面或空間噴水為主,噴水最好成霧狀,忌向耳袋直接噴水。
九、采收轉潮
耳片成熟時即可采收。在正常情況下,從出原基到采收一般需15-25d。初生的毛木耳子實體成杯狀,以后逐漸展開,長大成耳狀,許多耳片連在一起呈菊花狀,直徑一般為10-20cm。當耳片充分展開、邊緣開始收縮時可采收。采前應停止噴水ld,讓耳片稍干,采摘時不易破碎,盡量選在晴天采耳,利于曬干。采耳方法是用手捏住耳基將整叢子實體采下。如果出耳不齊,可采大留小,先采上面大的、已成熟的,保留下面小的繼續(xù)生長。采收時必須把耳根采盡,以免雜菌感染或蟲害造成爛耳,影響下批耳的生長。耳片采收后,停止噴水3d,讓菌絲恢復生長,又進行出耳管理。以后經(jīng)過15d左右的水分管理又可采收一次耳,一般可連續(xù)采耳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