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薪菇又名茶樹菇、楊樹菇,是我國近年來野生馴化成功并實現人工栽培的名優(yōu)珍稀食用菌,也是我國食用菌的后起之秀。由于茶薪菇香味獨特、口感清脆、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富含蛋白質、抗癌多糖、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同時還是一種藥用菌,具有利尿、滲濕、止瀉等功效,經常食用可起到強身健體、解毒抗癌之功效,被民間稱為“神菇”。
茶薪菇自投放市場以來,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市場前景廣闊。目前廣州地區(qū)銷售的茶薪菇多為鮮品,且絕大部分由外地調入,本地栽培很少。我們通過廣州市白云區(qū)農科所提供的菌種,從2001年秋季開始茶薪菇的栽培試驗,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實踐證明,只有了解茶薪菇的生物學特性,根據本地區(qū)的氣候特點,因地制宜采取相應措施,廣州地區(qū)是可以進行茶薪菇的人工栽培并獲得較高的產量的。
一、生物學特性
1.營養(yǎng)。茶薪菇為木腐真菌,據研究,茶薪菇沒有蟲漆酶活性,利用木質素的能力較弱,而蛋白酶的活性高,因此,人工栽培時應滿足茶薪菇的這一生理特點。實踐證明,棉籽殼、闊葉木屑蔗渣、稻草等均可作栽培主料,添加一定量的麥麩、玉米粉、米糠、大豆粉等輔料,可有效地提高產量。另外,與其它食用菌不同的是,茶薪菇需要較高的含氮量。
2.水分和濕度。茶薪菇菌絲生長期間,培養(yǎng)料適宜的含水量為65%-68%,空氣相對濕度為60%-80%;子實體原基形成和生長期間,空氣相對濕度95%左右和80%-90%。
3.溫度。茶薪菇屬中溫型食用菌,菌絲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27℃,以23-26℃為最適。溫度過高,菌絲生長緩慢,易老化、發(fā)黃;溫度過低,生長慢,甚至停止生長,但能耐低溫,一旦溫度回升,菌絲立即恢復生長。子實體生長發(fā)育的適宜溫度為16-28℃,最適為20-24℃,子實體發(fā)生期間需要一定溫差,有利于子實體原基的發(fā)生分化。
4.酸堿度。茶薪菇適宜在微酸性的環(huán)境中生長,pH值在4-6.5之間均能生長,以5-6為最適,低于4或高于6.5,菌絲生長緩慢。在配制養(yǎng)料時,一般將pH值調高0.5-1。
5.空氣。茶薪菇是好氣性真菌,無論菌絲生長階段還是子實體形成生長均需要較多的氧氣,如果通氣不良,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會引起菌絲生長緩慢,子實體菌柄粗長,菌蓋細小,且極易發(fā)生污染。
6.光線。茶薪菇菌絲體階段不需要光照,原基和子實體形成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照強度以200-300 lx為宜,每天2小時即可。在弱光下子實體色澤灰白,菇腳變長,有明顯的向光性。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子實體的色澤逐漸加深。但強光也會使子實體生長受抑制。
二、栽培技術
1.栽培場所。除了標準的菇房、閑置的玻璃溫室或大棚外,比較明亮、通風良好、近水源的空房、倉庫、地下室防空洞等,經改造均可作為茶薪菇的栽培場所。由于茶薪菇的菌絲體階段要求較低的濕度,而子實體則要求較高的濕度,因此有條件的可分設培養(yǎng)室和出菇室。
2.栽培季節(jié)。秋季栽培是指8月中旬至10月上旬接種,10月中旬至次年4、5月出菇上市。一般以頭批菇采收日期向前推算50-60天為接種期。
3.栽培材料的配制。由于茶薪菇利用木質素的能力弱,而利用蛋白質的能力強,袋培養(yǎng)料的配制必須根據茶薪菇的生理學特性,合理搭配茶薪菇生長所需的培養(yǎng)料。主要采用混合配方:①棉籽殼52%、雜木屑26%、麩皮20%、蔗糖1%、碳酸鈣2%;②棉籽殼77%、雜木屑15%、玉米粉5%、蔗糖1%、碳酸鈣2%。配制時按配方提前一晚將棉籽殼和雜木屑混合,加水拌勻,起堆預濕,第二天混入其它培養(yǎng)料,充分濕潤后堆漚發(fā)酵4-8天,中間翻堆2-3次,以使其充分發(fā)酵,以含水量60%-65%即用力抓緊時指縫有水但不滴出,伸開手指料能成團,落地即散為宜。然后裝袋滅菌,一般常壓100℃下保持12-14小時。
4.接種。將滅菌后的料袋搬進經消毒的接種室內,按常規(guī)方法接種,一般每瓶菌種接30-40袋菌料。
5.發(fā)菌培養(yǎng)。培養(yǎng)室要保持干凈、通風、干燥、遮光,并在培養(yǎng)前對整個環(huán)境進行徹底消毒和除蟲,整個菌絲體階段,必須注意氣溫、料溫、堆溫的變化,及時調節(jié),保持在20-27℃。隨著菌絲的生長,呼吸加大,室內溫度、袋溫都會升高,應經常開門、開窗通風透氣,定時翻堆,觀察菌絲的生長和污染情況,調整菌袋位置,使上下菌袋生長平衡,被污染的菌袋要及時撿出處理。一般接種后40-50天菌絲即長滿菌袋,完成營養(yǎng)生長期。
6.出菇期管理。當菌絲長滿菌袋后,菌袋富有彈性,菌絲分泌色素在料面形成黃水珠,菌袋口表面菌絲變成褐色,這表明茶薪菇開始進入原基分化階段。此時要將菌袋搬進菇房,也可直接在培養(yǎng)室出菇,菌袋可直接排放在地面上,也可排放在床架上,按層式排放,取出棉花套環(huán),將菌袋拉起,蓋上薄膜保濕,空氣濕度控制在85%-95%,溫度控制在18-25℃,并盡可能造成一定溫差,給予散射光,及時采用翻堆、拍打、振動等方法,刺激原基分化,以利菇蕾形成。開袋后10天左右可形成大量子實體,在菌膜脫落前采收。每次采收后,應立即清理菇場,剔除菇腳、老根和死蕾,停止噴水、噴霧,增加通風換氣次數和時間,降低菌袋表面菌絲濕度,控水養(yǎng)菌7-10天,然后進行下一批出菇管理。
7.出菇后期管理。當茶薪菇采收2-3批后,從12月下旬至2月中旬,氣溫較低,茶薪菇生長緩慢,在沒有保溫設施的條件下,利用茶薪菇耐低溫的特點,停止噴水,讓菌絲進入休眠期,并在溫度過低時適當保溫,以維持菌體的活力,延長出菇期。到第二年春天再繼續(xù)出菇管理,可再出菇2-3批,增加20%-30%產量。(510450 廣州市農業(yè)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