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栽培技術模式
目前猴頭菇人工栽培在我省很多地區(qū)已有一定的生產(chǎn)規(guī)模,但突出的問題是一等品比例不高,這不僅降低了商品價值,也影響生產(chǎn)者的經(jīng)濟效益。該項技術模式很好解決了猴頭菇優(yōu)質問題。
(二)配套技術要點
1.栽培季節(jié)
2~3月份接三級種,5月初進棚,6月1日~20日采收第一茬,6月20日~7月15日收第二茬,9月初~9月末收第三茬。
2.菌種選擇
猴頭選擇黑威9910、俊峰1號、2號。
3.養(yǎng)菌管理
(1)原料。精選原料,合理配制培養(yǎng)基。栽培原料要求選用硬雜木鋸末,陳的鋸末比新鮮的好。麥麩和稻糠要求新鮮無霉爛變質,不含有毒害菌絲的物質。選用的材料要新鮮、無霉變、無蟲蛀,拌料要均勻。培養(yǎng)料中要加入少量的磷、鉀、鎂等礦物質,效果更好。培養(yǎng)料的濕度一般調至65%~70%,酸堿度5.5左右為宜,PH值低于4或高于7都不利于菌絲或子實體的生長。
(2)培養(yǎng)基配方。
配方一:鋸末77%~78%,麥麩20%,石膏1%~1.2%,白糖1%。
配方二:鋸末71%~71.5%,稻糠25%,石膏1%,玉米面2.5%~3%。
配方三:鋸末50%,木耳栽培廢料20%,麥麩10%,稻糠15%,豆餅粉1%,玉米面2%~3%,石膏粉1.2%。
(3)裝袋。用17×36×0.05的聚丙烯專用袋,用裝袋機裝袋,裝料要緊。每袋干料0.5~0.6斤左右。裝袋后重量要在1.2~1.4公斤,裝料高度20厘米。料裝完后,料中心扎直徑1.5~2厘米的接菌穴(扎到底部)然后套上套環(huán),最后用棉花封口要塞緊。裝料時要迅速,盡量在最短時間內進入滅菌處理階段。
(4)滅菌。裝鍋后,鍋內要盡快達到滅菌溫度,常壓鍋100~108℃,火力要攻頭保尾,控中間。菌袋進鍋后,在2~3小時內上升到100℃,然后保持100℃溫度保壓4小時,最后停燜6小時。
(5)接種。將室內雜物清理干凈。培養(yǎng)室的墻要求光滑平整,用石灰粉刷一遍室內墻壁,室內溫度升至25℃以上,保溫48小時,用過氧乙酸溶液把室內的墻壁和菌架噴施一遍,同時噴施有效成分為4%高效氟氯氰菊酯和0.3%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的菇凈防治蟲害。開門排潮快速把室內的墻壁和菌架全部烘干,之后地面撒一層生石灰防潮、防雜菌。接種前重新關閉門窗,用3%來蘇爾溶液進行一次全面噴霧消毒。
采用接種箱接種。先用一小塊二級原種菌種接入袋穴部,然后再用一塊菌塊固定在接種穴上部孔口,以便上下同時發(fā)菌,一般每瓶原種接種35~40袋為宜。
(6)菌絲體的培養(yǎng)。接種后1~10天內,培養(yǎng)室溫度要達到20~28℃。隨著菌絲發(fā)育,袋內溫度上升至比室溫高2℃,此時室溫應調至25℃左右。16天后菌絲逐步進入新陳代謝旺盛期,應控制在20~23℃。冬季培養(yǎng)自然氣溫較低,可采取加溫發(fā)菌。發(fā)菌期要求室內干燥培養(yǎng),空氣相對濕度要求70%以下,不能超過75%以上。保持22~25℃左右,不能超過28℃。超過25℃要通風,每天早、晚各通風一次。一般經(jīng)30~40天左右菌絲就能長滿全袋,同時注意避光。
4.出菇管理
猴頭菇通常出現(xiàn)菌絲尚未長滿袋,就開始出現(xiàn)原基,分化成子實體,及時把菌袋搬到*外蔭棚內擺放。棚內一般分三層架,地上放一層架上放兩層,地面離第一層架60厘米。
(1)子實體管理。開口:去掉頸圈內的棉塞或揭去接種穴上的膠布,袋上用塑料薄膜覆蓋,每2~3天將薄膜掀動一次,促使菇蕾形成。當菇蕾直徑2~3厘米時,揭去薄膜。調節(jié)溫度:菌袋進棚后,溫度保持16~20℃條件下進行催蕾。從小蕾到發(fā)育成菇,一般10~18天即可采收。出菇階段要特別注意控制溫度,若溫度過高,可采取以下四條措施降溫:
①空間增噴霧化水;②畦溝灌水增濕;③蔭棚遮蓋物加厚;④錯開通風時間,實行晚開門通風,中午打開大棚兩頭,使氣流通順,促進幼蕾正常長大。
控制濕度:子實體生長發(fā)育期要科學管理水分,根據(jù)菇體大小、表現(xiàn)色澤、氣候晴朗等不同條件,進行不同用量噴水。菇小霧噴,穴口向左右擺袋或地面擺袋的,一般不噴水。栽培場地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5%~90%。幼菇空間濕度低于70%時,已形成的子實體會停止生長;增濕恢復生長,菇體仍留永久斑痕。若高于95%,加之通風不良,易引起雜菌污染。
保持適宜濕度可采取下列措施:①畦溝灌水,增加地濕。②噴頭朝天,空間噴霧。③蓋緊大棚塑料薄膜保濕。加強通風:子實體長大時,可每天早晚通風。但不要風向直吹菇體,以免萎縮。如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沉積過多,刺激菌柄不斷分枝,抑制中心部位發(fā)育,會出現(xiàn)珊瑚狀畸形菇。適度光照:長菇期要有散射光,一般300~600勒克斯光照度。掌握“三分陽七分陰,花花陽光照得進”,以滿足子實體生長需要。
(2)病害防治。脈孢霉: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易發(fā)生。前期呈白色塊狀,附在瓶口棉球上。頂出封口棉球,之后由白色轉為紅色,后期則產(chǎn)生大量的紅色粉末狀分生孢子,孢子隨風飛揚,到處傳播,蔓延極快。防治:發(fā)現(xiàn)脈孢霉,應用紙或布包住瓶口一并拿出,埋入室外*中(應遠離栽培室)。因孢子易飛揚,所經(jīng)過地方要用噴霧器直接向菌落噴霧。畸形菇:培養(yǎng)料不恰當,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會產(chǎn)生珊瑚型猴頭尖菌。水分濕度管理不善,部分會產(chǎn)生光禿無刺型猴頭。溫、濕度過低會使猴頭菌子實體發(fā)紅。防治:配制培養(yǎng)料時,注意不要混入松、柏、香樟等樹種的木屑及其他的有毒物質。菌絲體培養(yǎng)階段在注意溫、濕度的同時,還要注意通風換氣。如已形成珊瑚叢集狀子實體,可在幼小時,連同培養(yǎng)基一起鏟除,重新獲得正常子實體。子實體培養(yǎng)期間,保證適宜的溫、濕度,光照度控制在1000勒克司以下。
5.適期采收
(1)采收。保鮮菇或鹽漬猴頭菇,在菌刺尚未延伸,或已形成但長度不超0.5厘米,尚未大量釋放孢子時采收。藥用猴頭菇,以脫水烘干為商品,其子實體成熟度可以延長些,以菌刺1厘米左右采收。采收時,用彎形利刀從柄基部割下即可。菌腳不宜留得過長,也不要損傷菌料,一般留菌腳1厘米左右為宜??刹墒?批,以1~2批產(chǎn)量高,品位高,占總產(chǎn)量的80%。
(2)二茬菇培育方法。在第一批菇采收后,停止噴水3天,并通風48小時,讓采收后菇根表面收縮,防止發(fā)霉。然后把溫度調整到23℃~25℃,使菌絲體積累養(yǎng)分。8~15天左右原基出現(xiàn),10天左右幼蕾形成,此時把溫度降到16℃~20℃,空氣濕度提高到80%左右。整個生產(chǎn)周期正常氣溫條件下80~100天結束,生物轉化率一般80%~100%。
6.加工技術
子實體采收后,如不立即食用,則應剖開,曬干或泡于濃鹽中送往罐頭廠加工。采收的猴頭菌可以鮮銷,也可以曬干、烘干或鹽漬貯存。
(1)曬干。將采收的鮮猴頭菌,切去菌蒂部分,排放于竹簾上,置烈日下曝曬,先將切面朝上曬一天后,再翻轉過來晾曬至干。
(2)烘干。將采收的鮮猴頭菌,風干1~2天后,按大小分別烘烤。烘烤溫度從40℃提高到60℃,直至烘干。干品含水量為10%~13%,并要求保持菌刺完整,冷卻后及時分裝于塑料袋中,密封保存。
(3)鹽漬。將采收的新鮮猴頭菌,切去菌柄,用清水漂洗,除去灰塵,放入沸水中煮沸10分鐘,撈出后再放入清水中冷卻。淋水后加入25%(按猴頭重量)的鹽,層層加鹽,儲于池中或包裝桶中。7天時倒池或倒桶一次,并加足飽和鹽水(即每50公斤水加2.5公斤鹽,熬開后冷卻為飽和鹽水),用1~2厘米厚的鹽粒封口。
7.效益分析
每畝擺放2.5萬袋,每袋產(chǎn)干品0.05公斤,畝產(chǎn)0.125萬公斤。按每公斤平均售價68元計算,每袋產(chǎn)值3.4元,畝產(chǎn)值8.5萬元。每袋菌種1元,人工0.55元,設備折舊0.15元,水電*地等費用0.07元,每袋成本合計1.77元,畝成本4.425萬元;每袋純效益1.63元,畝效益達4.07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