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是我國利用和栽培最早的食用菌,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yǎng)成分及多糖、三萜、黃酮等活性成分,是藥食同源的優(yōu)質食品。黑木耳現(xiàn)代規(guī)模化代料栽培技術在東北形成并推廣至西北、華北、華東、華中和西南等地區(qū),形成了“北耳南擴”的產業(yè)新格局。黑龍江省是中國黑木耳主產區(qū),也是黑木耳良種良法的輸出地。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北方地區(qū)正值黑木耳春耳菌種、菌包生產,南方地區(qū)處于黑木耳出耳管理階段,對黑木耳產業(yè)的影響極大?,F(xiàn)歸納總結黑木耳代料栽培關鍵技術,供行業(yè)同仁參考。
一、栽培季節(jié)
黑木耳代料栽培的季節(jié)因各地環(huán)境條件而差異明顯,北方產區(qū)黑木耳生產2季,春耳和秋耳。春耳一般在11-12月份制作原種,待1-2月份原種長好后,后熟15-20天,2月中旬-3月初進行春耳菌袋生產,4月中旬長滿袋,經過后熟,根據(jù)當?shù)禺斈隁夂驐l件于4月末至5月初露地擺袋、開口催芽。秋耳一般3-4月制作原種,6月中旬生產秋耳菌袋,8月初下地開口催芽。
在南方產區(qū)黑木耳生產1季,一般6-7月制種,8月上旬-9月下旬接種制袋,10月中旬-11月中旬排場,12月到翌年4月進行出耳。
如果采用設施立體栽培模式,生產時間提前約1-2個月。
二、栽培模式
北方產區(qū)以“小孔短棒全光間歇彌霧栽培模式”為主,南方產區(qū)以“小孔長棒全光間歇彌霧栽培模式”為主。
三、品種和菌種選擇
(一)品種選擇
根據(jù)黑木耳品種特性結合當?shù)丨h(huán)境條件,不同的栽培季節(jié),采用適宜的栽培模式,選擇國家或省級以上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或登記(備案)的品種,或者應本地栽培的優(yōu)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優(yōu)質品種進行高效栽培。
(二)菌種選擇
選用菌絲潔白健壯、適齡、無污染的優(yōu)質菌種,菌種生產必須按照頒布的食用菌菌種標準(GB 19169-2003 黑木耳菌種、NY/T 528-2010 食用菌菌種生產技術規(guī)程和 NY/T 1731-2009 食用菌菌種良好作業(yè)規(guī)范)的規(guī)定執(zhí)行。菌種生產單位應取得《食用菌菌種生產經營許可證》。
四、栽培袋生產
(一)常用的培養(yǎng)基及配方:
1、木屑培養(yǎng)基:闊葉樹木屑86.5%,稻糠或麥麩10%,豆粕1.5%,石灰1%,石膏1%,含水量58%±2%。
2、木屑棉籽殼培養(yǎng)基:闊葉樹木屑63%,棉籽殼15%,麥麩20%,石灰1%,石膏1%,含水量58%±2%。
3、棉籽殼培養(yǎng)基:棉籽殼78%,麥麩20%,石灰1%,石膏1%,含水量58%±2%。
(二)滅菌、冷卻
裝袋后及時進鍋滅菌。選用高壓滅菌,要選擇耐高壓的聚丙烯材質的栽培袋。
采用常壓滅菌方法,短棒栽培袋要求維持100℃-105℃,8-10小時,長棒栽培菌袋常壓滅菌要求維持100℃-105℃,12-14小時,出鍋后及時將菌袋搬到已經消毒處理好的冷卻場地進行冷卻。
(三)接種
無菌操作的觀念始終貫徹于整個操作流程,減少污染,提高菌種成功率。
短棒栽培普遍采用海綿塊封口,接種時拔出封口棒,接入黑木耳木屑原種,填滿接種孔洞,用海綿塊封口。原種采用“枝條”菌種,每個菌袋接入一根“枝條”即可,用海綿塊封口。要求海綿塊進行滅菌處理并干燥徹底。
長棒栽培接種在袋身打孔接種,一個菌袋在一條直線上打4個接種孔,封口采用套袋、木塞或者貼條方式。為了保證菌種成活率、降低污染率,在菌種滿袋時,脫下外層袋。
(四)發(fā)菌管理
1、溫度
黑木耳代料栽培適宜進行變溫管理,可以提高黑木耳的菌種質量。變溫管理采用前高后低的溫差調控,前期7-10d保持24℃-28℃利于定植,中期22℃-24℃,后期18℃-20℃,劃口前進行相對低溫后熟處理,加壯菌絲生長。
2、濕度
空氣濕度應在50%-60%。濕度的調節(jié)可以結合通風(換氣)和在地上灑水用來調節(jié),滿足菌絲在發(fā)菌期間的要求。
3、光照
要求完全遮光進行暗培養(yǎng)。在菌絲體長滿袋后,可以見光促使原基的形成,進入出耳階段。
4、空氣
黑木耳是一個好氣性真菌,發(fā)菌階段需要經常換氣,增加室內的氧氣含量,同時降低二氧化碳和有害氣體的含量,以維持菌絲體的正常生長。
(五)檢查
接種3-7d后做首次檢查,檢出未活或污染者,雜菌污染嚴重的發(fā)現(xiàn)一個剔除一個,注意移出培養(yǎng)室時,動作幅度要輕,防止雜菌孢子飛散。
(六)后熟(困菌)管理
栽培袋一般45-60d就可以滿袋,待菌絲滿袋后,可將發(fā)菌溫度下降3℃-5℃繼續(xù)培養(yǎng)1-2周,這個過程稱為困菌或者后熟。其目的是使菌絲體加壯培養(yǎng),類似于蔬菜栽培中的低溫“煉苗”。后熟階段結合光照,增加散射光,刺激原基的形成,為下地出耳做準備。
五、出耳管理
(一)劃口
黑木耳菌棒經過后熟,可進行劃口出耳。小孔出耳采用專用工具或機器劃口,小孔出耳的最佳出耳孔密度為孔間距孔徑0.4-0.6cm、孔深0.5cm,孔數(shù)180-220個。
劃口時用0.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菌袋表面,然后倒立劃口出耳。盡量在料袋緊貼處劃口,不要在料袋分離、皺折處、雜菌污染處(污染重的菌袋撿出另畦出耳)、袋內形成原基處及無菌絲處劃口。劃口后2-3d,菌絲可將劃口處封口,這個階段有的在發(fā)菌室內完成后下地催芽,或者在室內完成催芽;有的作床后在田間劃口、催芽。
(二)催芽
北方短棒栽培模式的,春季栽培受低溫、低濕條件影響,必須進行集中催芽處理,可室內催芽,可室外覆蓋催芽。保持濕度80%左右,溫度15℃-25℃,當劃口處黑色原基封住口時,可以結束催芽進行分床排場出耳,分床時間依據(jù)當?shù)貙嶋H氣候條件。
南方長棒栽培模式直接排場出耳無需密排菌袋,為了保證出耳芽,采用的催芽生產的環(huán)節(jié)中應修建塑料拱棚、遮陽網(wǎng)等用于臨時覆蓋,防止高溫、強光、陰雨季節(jié)的影響。
(三)排場出耳
1、露地栽培
北方地區(qū)短棒栽培排場出耳時,菌袋間距10cm,每平方米可擺20-25袋。
南方地區(qū)長棒栽培時,畦床消毒殺蟲后鋪上干草或稻草。用小木(竹)桿或鐵絲搭縱向3排、高30-35cm、行距40-50cm的支架,菌棒與地面成60-70度角斜靠在支架上均勻排布,間距10-15cm。
2、設施栽培
根據(jù)設施棚內空間設置掛菌袋尼龍繩位置,一般每串掛8-9袋,相鄰兩串間距25-35cm,最底部菌袋距離地面30-50cm。
(四)田間管理
黑木耳代料栽培的方式是全日光間歇彌霧栽培,此方式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高效節(jié)能。
1、溫度
黑木耳下地排場后,培養(yǎng)階段的溫度主要受外界氣候控制。若自然環(huán)境過低,則可在上面覆蓋上草簾用來保溫。子實體生長期即從開片到子實體成熟期,這期間耳芽生長較快,此期以保持床溫15℃-25℃為宜,以18℃~23℃最佳。溫度過高地區(qū)需要遮陰降溫,臨時搭建蔭棚或覆蓋遮陽網(wǎng),尤其南方高溫地區(qū)。
2、濕度與水分
黑木耳出耳采用霧灌水分管理,多采用噴水帶和微噴管。遵循的原則是通過間歇噴霧進行“見干見濕,干濕交替”管理,并且要根據(jù)天氣狀況靈活控制。澆水注意澆就 澆透,干就干透,否則影響木耳正常生長。隨著耳片的漸漸長大,應逐漸加大噴水量。一般傍晚和清晨噴水增濕,晴天、高溫天多噴,陰天、低溫天少噴。雨量較大地區(qū)臨時覆蓋塑料薄膜以便避雨。
3、光照
露地栽培的出耳階段的光照主要取決于自然光,當光照過于強烈的時候,可以采用覆蓋遮陽網(wǎng)來遮光。
六、采收和采后處理
(一)采收
采收的時間根據(jù)耳片的舒展度進行判斷,當耳片充分展開,邊緣起皺變薄變軟,色澤轉淡,耳根收縮,或部分耳片腹面出現(xiàn)白色粉狀物(孢子粉)時,要進行采收;目前,根據(jù)市場對黑木耳產品的需求,在耳片寬度達到3-5cm時進行采摘,商品性狀較優(yōu),采摘后可以轉潮繼續(xù)采收。
(二)采后處理(干制)
采收后主要自然晾曬干制,成本低,簡便易行。建議生產中采用簡易覆蓋網(wǎng)架晾曬,既保證了晾曬效果,遇雨又可以隨時覆蓋防雨,能夠保證產品的衛(wèi)生和質量。除采用自然晾干法,還可以采用烘干設備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