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藥世界里,每一味藥物都是有靈性的,有靈氣的,它們有感情,知冷暖,懂得世道人心。否則,柴胡、枸杞、白芷、蒼術(shù)等藥物,文火慢熬,成為湯劑,病人服下,它們就知道病人哪兒不舒服,哪兒需要它們,于是就沿著筋脈血液,一路到達(dá)目的地,或保肝膽,或補腎虧,或治頭痛,或祛風(fēng)濕,沒有一味藥物走錯地方,沒有一味藥物胡跑亂躥,如果不是有靈性,還能做何解釋?
中醫(yī)是傳奇,是故事。
中藥世界更是一部傳奇歷史,一片傳奇的江湖。
在這片江湖里,鹿茸是傳奇,二丑是傳奇,龍骨是傳奇,還有一樣藥物也寫就一部傳奇。這種藥物,就是茯苓。
2
茯苓,也叫茯菟,是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讀在嘴里,有一種平仄感,一種韻味,就如在讀著一首唐人的絕句。中藥世界里,每一種草木,每一種中藥的名字,都是如此,都仿佛是從唐詩宋詞里走出的書生,帶著一身的書卷氣,一身的翰墨氣息,給人一種溫文爾雅的感覺。在中國文化里,一切都講究詩意,就是藥物的名字也是如此。
當(dāng)歸,多好聽,治病,還能治療人的鄉(xiāng)愁。
烏頭,讓人想起陌上風(fēng)韻少年,黑發(fā)頂冠,踏青來往,情意綿綿。
木筆,讓人聯(lián)想到書房桌前,一個人拿筆蘸墨,在宣紙上揮毫潑墨的情景。
至于茯苓,讓人想起唐朝的詩歌,想起“二十年中餌茯苓,致書半是老君經(jīng)”的句子,想象中,詩人的書房在山里,松色入窗,碧色蒼蒼,詩人一邊讀著道家經(jīng)書,一邊喝著茯苓茶,那種生活,簡直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簡直是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里的生活。
茯苓是詩歌里的內(nèi)容,更是一種治病的中藥:兩者兼顧。
古代的人,很早就認(rèn)識到了茯苓的治病健身作用,在豎行文字里記載道,“茯苓久服之,顏色悅澤,能滅瘢痕”,也就是說,長時間服用茯苓,男子會唇紅齒白,目若清水,行走江湖,踏遍千山,如履平地。至于女孩,臉色如桃李,水嫩如荷瓣,回眸一笑,江山失色。這些,也僅僅是說了茯苓的一點養(yǎng)顏功能。其實,茯苓在中藥江湖中的作用,是遠(yuǎn)不止這些的。
在中藥江湖,茯苓是一代奇?zhèn)b,仗劍高歌,快意恩仇,殺向病魔,書寫了一份獨屬于自己的典故。
3
面對中藥世界,有時,我有些茫然不解,中國的古人,究竟憑借著怎樣的責(zé)任心,怎樣的使命感,竟然在高天厚土之下,在森森萬木之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種草木,甚至石頭,甚至獸骨,甚至菌類的作用,從而,讓它們走入藥鋪,走進一格格櫥柜里,從此,帶著一味味藥香,帶著一種種魔幻般的作用,為世人療傷治病,為一個民族的健康發(fā)展書寫著一部歷史。
古代有扁鵲,有華佗,有麻服散,有其它藥物。
今天,屠呦呦發(fā)明了青蒿素,張伯禮更是用中藥抗擊新冠,更讓中藥獨領(lǐng)風(fēng)騷。
古書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有人說,這是夸張的。我認(rèn)為,這不是夸張,是真實的,如果沒有這樣帶著一種甘愿赴死的精神去嘗百草,如何能有一部煌煌五千年的中藥世界的故事?如果沒有這樣大 量地品嘗,如何能有這林林總總的藥物,出現(xiàn)在《本草綱目》里,出現(xiàn)在今日的處方中?
中藥,耗盡了一代代醫(yī)者的心血。
醫(yī)者,仁心仁術(shù),此言不差。
中藥,也有著一種仁心仁術(shù),茯苓就是其中的代表。
當(dāng)人們在古松下發(fā)現(xiàn)了這種菌類,當(dāng)遠(yuǎn)古的醫(yī)者,背著藥簍,在松樹下采回這些菌類,拿回家,慢慢炮制的時候,一味藥物從此注定將橫空出世,將為這個世界療病祛疾,將為人們解除痛苦。
這是一種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也是一種艱難的付出。
他們將茯苓挖回家,在清清溪流間洗凈泥土,放在屋角不通風(fēng)處,下鋪松毛稻草,然后將茯苓與稻草逐層鋪迭,最后上蓋麻袋,使其“發(fā)汗”,析出水分。隨后將水珠擦去,攤放陰涼處,待表面干燥再“發(fā)汗”。其間不是一次,是三、四次,以至于茯苓表面皺縮,變?yōu)楹稚?,再陰干,即為茯苓個。將茯苓內(nèi)部白色部分切成薄片,即為白茯苓;削下的黑色外皮為茯苓皮;茯苓皮層下赤色部分為赤茯苓;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薄片,即為茯神。
他們在以心血制藥,在慢時光里精心而為。
這是一種醫(yī)德,也是一種匠心。
4
古代醫(yī)生大多是讀書人,一邊讀書,一邊行醫(yī)。茯苓大概融入了這些讀書人太多心血吧,因此,也就有了讀書人的氣性,讀書人的品格,“味甘、淡,性平”,有著一種儒雅,一種平心靜氣的特性,無論什么時候,都淡定著,都平靜著。
它就這樣,帶著一種淡淡的書卷氣,走進病人的家里,一副湯頭,治病救人,患者痊愈,它長袖一拂,走向遠(yuǎn)處,回歸中藥江湖。
頭腦眩暈者,一杯茯苓湯,從此耳聰目明,神清氣朗。
厭食無力者,一副湯頭,帶著茯苓藥味服下,從此,吃嘛嘛消,身康體健,腳步昂揚,有一種立馬高山、長嘯四海的氣勢。
心神不定之人,一副藥物,從此神定氣閑,談笑自若,有著一種“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鎮(zhèn)定自若。至于曹操,當(dāng)年過于多疑,如果時時服用茯苓糕,估計會好一些的,可惜了,華佗不知咋的沒給他開上這么一副藥物?
至于茯苓利尿,更不在話下。李時珍在自己的醫(yī)典《本草綱目》里,就明明白白道:“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
西藥如雙刃劍,能治病,也有副作用,不利于身體,如果它們也是江湖人物,只能算黃藥師一類的人物,亦正亦邪,時正時邪。中藥大多是草木,是菌類,汲取著雨露和日月精華,大多有益于身體,很少有負(fù)面作用,因此只有正,很少有邪,如江湖大俠郭靖一般。
這,也使得很多中藥都可用于養(yǎng)生,茯苓更是如此。
茯苓養(yǎng)生,可為飯,為粥,為膏,為茶。
茯苓為飯,當(dāng)入水泡軟,和香菇一起搗成漿,和白亮的米粒一起,入鍋蒸煮成飯。飯熟,揭開鍋蓋,雪白瑩潤,一縷清香入鼻,吃上一口,舌尖上也帶著一種素面朝天的香味,絕少雜味。這樣的食物好吃,還健身。常吃此食,人心神清靜,行如風(fēng),坐如鐘,站如松。
茯苓和薏米磨粉煮粥,一片白色,猶如白玉,養(yǎng)眼;入嘴,一股清甜,養(yǎng)舌;吃后養(yǎng)身,能清熱,能理脾。
至于茯苓研粉,和蜂糖攪拌放入鐵板上,文火微熬,成為膏狀,琥珀色,透明的,吃著很甜,口感很好,可以健脾滲濕、減肥防癌。
茯苓茶是將茯苓、枸杞、紅茶放一塊兒,入杯一泡,一片紅潤茶湯,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意韻,喝著可健脾益腎,可利尿通淋。
這茶,可在辦公室飲用,可在芭蕉細(xì)雨的窗下飲用。
茯苓,就這樣在人們的生活中時時隱現(xiàn)著,帶著一縷中藥的芳香,也帶著一種翰墨的氣韻,為一個民族健身,也讓一個民族時時回望著中藥世界的來路,回望著文化的來路。就這方面而言,茯苓還在恢復(fù)著一個民族的記憶。
作者:(余顯斌,男,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山陽中學(xué)3樓1號;郵編:726400)